民族及音樂
民族
人口:約一千八百七十萬
主要居住地:哈薩克、中國(新疆)、烏茲別克、蒙古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語言:哈薩克語(突厥語系)
- 哈薩克人是突厥及蒙古族的共同後裔。他們的祖先來自跟元朝同為蒙古帝國一部分的金帳汗國,在十五世紀時從本屬的烏茲別克族分出來,並取名為「哈薩克」,其後更在中亞偌大的草原成立了哈薩克汗國,直至十九世紀為俄羅斯帝國所吞併,隨後又歸入蘇聯,後來才獨立成國。
- 哈薩克文化深深的植根於草原的遊牧文化中。他們的紡織品和手工藝品上的裝飾圖案,都取材自馬匹、雀鳥、公羊角等動物,以作祝福祈願之用。他們演唱的長篇史詩,既是一種容易演出的娛樂,也是遊牧民族口傳歷史的方式。
音樂
哈薩克人有豐富的歌唱傳統:有在各種儀式慶典中作主持並即興賦詞演唱、甚至以此跟不同部落比賽的吟唱詩人「阿肯」(aqyn);有表達個人感受或精神狀態的抒情歌曲「安」(än)的演唱者;亦有演唱長篇史詩和哲理歌曲的歌手(jyrshy),他們的歌曲把哈薩克傳統生活的精神更豐富地呈現出來,他們自身也被視為像哈薩克傳統薩滿般能與祖先或動物之靈溝通的人,而非單純的音樂家。這幾種不同類型的歌手均以二弦撥弦樂器冬不拉(dombyra)自彈自唱。他們不但精通彈唱,也對哈薩克語和其詩歌有深刻了解。
冬不拉本身有非常豐富的獨奏曲目,稱為「魁」(küi)。曲子以歷史、傳說或個人經歷的敘事為主題,表現出主角的內在精神狀態,賦予敘事更深層的意義。冬不拉曲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源自哈薩克西部,以快速激昂的撥弦風格見稱;另一類來自哈薩克南部和東南部,則以內斂的勾弦為主。
民族
人口:約五百萬
主要居住地: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中國(新疆)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遜尼派)
語言:吉爾吉斯語(突厥語系)
- 吉爾吉斯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其存在早於公元前二世紀在漢朝的《史記》中已有記載。吉爾吉斯人一般被認為起源於西伯利亞的葉尼西河谷,後逐漸南遷至中亞,在十一世紀時已聚居於天山山脈旁、今天吉爾吉斯的所在地,並在十五至十九世紀期間逐漸建立起吉爾吉斯獨特的身分及文化。他們一直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侵略管治,直到蘇聯時期才成立自己的加盟共和國,後來才又得以獨立。
- 吉爾吉斯人傳統上是遊牧民族,以天山和帕米爾山脈為活動區域。他們以傳統運動如叼羊和長途賽馬等展現傳統上備受尊崇的勇氣和敏捷性,又以朗誦比古希臘荷馬《伊利昂纪》更長的史詩《瑪納斯》來傳承其歷史和習俗。
音樂
吉爾吉斯傳統音樂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聲樂曲。首先,有史詩「瑪納斯」(Manas)的演唱。瑪納斯是吉爾吉斯人最重要的史詩,整首詩長逾五十萬句,傳統上並無伴奏。由專門的瑪納斯演唱家,憑著驚人的記憶力,以多變的聲線誦讀詩句,並配以許多不同的手部和身體動作,讓觀眾感受其戲劇張力。除此之外,亦有吟唱詩人「阿肯」(akyn),他們會演唱被稱為「達斯坦」(dastan)的各種長篇史詩,亦會於儀式和節慶場合即興賦詞演唱,更會互相比拼,輪流一段一段的即興演唱,務求在音樂、用詞和詩意的層面勝過對方。另外,還有演唱抒情歌曲的歌手(yrchy),曲目內容包括愛情、智慧、讚頌等等。阿肯和抒情歌手都是以三弦撥弦琴「火不思」(komuz)自彈自唱的。
火不思有眾多獨奏曲(küü)。像哈薩克的冬不拉(dombyra)曲子一樣,火不思的獨奏曲也是以敘事為主,並非常有哲理性。曲目分三類,包括改編自歌曲的獨奏曲、用上許多花巧炫技的手部動作的曲子、還有精緻的古典曲。傳統上,火不思和其他吉爾吉斯樂器都是獨奏的,但近年也開始流行以樂團方式演出,樂器包括直笛「楚爾」(choor)、陶笛「楚布楚爾」(chopo choor),提琴「吉爾—基亞克」(kyl-kiyak),口弦「帖木兒火不思」(temir komuz)等。
民族
人口:約一千八百至二千七百萬
主要居住地: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中國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瑪儀派)
語言:塔吉克語(波斯語系)
- 塔吉克人是伊朗人種的一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亞跟亞歷山大大帝打過仗的巴克特里亞人(中國史書稱為大夏人)和活躍於唐代絲路貿易地區的粟特人的後裔。在伊斯蘭化後,塔吉克人在九至十世紀建立了薩曼帝國,但在此後一直到蘇聯時期前,未再有自己的國家。在不同的突厥統治者管治下,許多塔吉克人承繼源自波斯宮庭高雅文化的文藝修養和行政能力,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
- 今天我們稱之為塔吉克的民族,其文化十分多元。在西南部塔吉克腹地以外,北部地方的文化跟鄰近的烏茲別克十分相近;而東南部的帕米爾高原上,住著不同的帕米爾民族,並信仰伊斯蘭教的伊斯瑪儀派,其文化和語言均有別於塔吉克其他地區。居於今天中國新疆的塔吉克族,其實也屬於帕米爾民族。
音樂
塔吉克有三個文化不同的地區,而各地區也因此有不同的音樂文化。北部的音樂文化基本上與烏茲別克相同。在西南部,最重要的音樂類型是被稱為「哈菲茲」(hafiz)的唱作歌手的音樂。哈菲茲們主要演唱他們自己憑著對波斯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力,加上取材自烏茲別克古典音樂「六套瑪卡姆」和流行於塔吉克南部的「法拉克」(falak)音樂的旋律而創作的歌曲,並以二弦撥弦琴「都塔爾」(dutor)和手鼓「塔巴勒」(tablak)為主要伴奏樂器。「法拉克」的字面意思為「天堂」或「命運」,其旋律一般高亢而幽怨,歌詞則是因著生命中的苦難而對真主施憐憫的祈求。
在塔吉克東南部帕米爾高原的帕米爾民族,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中一個被稱為「伊斯瑪儀」(Ismaili)的獨特教派,他們的文化也跟其他塔吉克人有分別。他們主要的音樂稱為「麻朵」(maddoh),是一種宗教音樂,以詩詞歌頌伊斯蘭教中的「聖裔」(即先知穆罕默德的家人)以及其教派中世襲的領袖,並主要在宗教聚會中演奏。此外,帕米爾地區也有自己的法拉克音樂,並很受歡迎。麻朵也好,法拉克也好,一般都是用帕米爾獨有的樂器如帕米爾彈布爾、帕米爾熱瓦普(跟維吾爾熱瓦普相像)等撥弦樂器,以及類近其他中亞中東框鼓的「達夫」(daf)。
民族
人口:約六百四十萬
主要居住地:土庫曼、伊朗、阿富汗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遜尼派)
語言:土庫曼語(突厥語系)
- 土庫曼人是突厥人的烏古斯部落的後裔。他們來自中亞,後遷至中亞與伊朗東北部之間的沙漠地區。土庫曼人分為幾個不同的部落,語言文化相通。他們組成聯盟,有均等地位,並共同對抗伊朗和來自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中亞入侵者,直到十九世紀併入俄羅斯帝國內,後來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 土庫曼人的地毯和家居紡織品廣受追捧,其汗血馬的速度和耐力也聞名於世。土庫曼的表演文化以音樂為主,特別是史詩的演唱,如著名的史詩《墳墓之子》。
音樂
土庫曼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巴克什(bagshy),一種傳統上有超自然經歷、並得到上一輩音樂家認可的歌手。在土庫曼北部的巴克什主要演唱長篇史詩「達斯坦」(dessan);而在南部的,則以演唱抒情歌「鐵爾米」(tirme)為主。在大部分地區,巴克什都是以二弦撥弦琴「都塔爾」(dutar)自彈自唱、但在東北部鄰近烏茲別克花喇子模的地區,則會用上花喇子模常見的樂器,如十一弦琴「塔爾」(tar),熱瓦普(rawap), 框鼓「代拉」(doira)和揚琴樂器「鏘」(chang)等。
在土庫曼南部也特別流行被稱為「薩茲」(saz)的器樂曲,其中都塔爾的獨奏曲目最為豐富精緻,而提琴「艾捷克」(gyjak)的獨奏曲目也來自南部。至於直笛「推杜」(túyduk)的曲目則來自土庫曼東部,鄰近烏茲別克的地區。
民族
人口:約一千三百五十萬
主要居住地:中國(新疆)、哈薩克、烏茲別克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遜尼派)
語言:維吾爾語(突厥語系)
- 維吾爾人是一支定居於今天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突厥裔人。雖然「維吾爾」一詞在七世紀已經以「回鶻」的譯音出現在中國史書裡,但難以確定回鶻人和今天以維吾爾自稱的族裔的關係。今天的維吾爾人在1930年代才取用「維吾爾」一詞。此前,他們多以「突厥人」或「穆斯林」自居,又或者以家鄉地名稱自己為喀什噶爾、吐魯番人等。
- 維吾爾人的傳統文化跟其他中亞定居民族如烏茲別克、塔吉克等的古典文化十分相近,推崇伊斯蘭神秘主義的抒情詩,又喜愛色彩繽紛的紡織品,亦有豐富的音樂文化,每個主要城市或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音樂
維吾爾人最尊崇的音樂,是一套名為「木卡姆」的曲目。當中以相傳起源於今天新疆南部喀什噶爾的「十二木卡姆」最著名。這套精緻高雅的曲目後來以不同形式傳到不同的維吾爾城市和地區,如北部的伊寧,東部的吐魯番和哈密和南部的刀郎,並發展成獨立的傳統。木卡姆跟烏茲別克的「六套瑪卡姆」一樣,也是以伊斯蘭蘇菲神秘主義讚頌真主神秘愛情的抒情詩為唱詞,但同時亦有用上愛情史詩的選段。木卡姆樂團一般以框鼓「達普」(dap)演奏基礎節奏模式,並可自由配搭各種樂器:撥弦樂器如「彈布爾」(tembur)、「都塔爾」(dutar)和「熱瓦普」(rawap),拉弦樂器如「薩塔爾」(satar)和「艾捷克」(ghijak),揚琴樂器「鏘」(chang)等。維吾爾人在各城各地還有風格迥異、十分受歡迎的民歌,而許多木卡姆歌手同時也是民歌好手。
維吾爾人亦有演唱稱為「達斯坦」(dastan)的長篇敘事史詩的傳統。詩歌內容有歷史英雄傳說、愛情傳奇、宗教故事,以及道德故事。達斯坦演出一般是在比較大型的公眾地方或社交聚會中進行,而演出不單是娛樂,更有承傳傳統知識和價值觀的功能。演出長度,則可依現場觀眾反應而定。其風格跟烏茲別克西北部花喇子模和阿塞拜疆的傳統相近。
民族
人口:逾三千六百萬
主要居住地:烏茲別克、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中國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語言:烏茲別克語(突厥語系)
- 烏茲別克人跟哈薩克人一樣,都是蒙古帝國金帳汗國的烏茲別克族的後裔。但他們沒有像哈薩克人般成為遊牧民族,而是選擇了定居的生活。因為跟塔吉克人密切接觸,烏茲別克人在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和浩罕等中亞綠洲城市發展出一種突厥—波斯式的城市文化。
- 烏茲別克人今天是中亞人口最多的民族。
- 烏茲別克傳統文化揉合了遊牧民族和城市定居者的文化。他們一方面喜愛頌讚古代英雄的民間口頭詩歌,同時亦欣賞伊斯蘭神秘主義中精緻的抒情詩。後者亦常見於其他定居於城市的穆斯林社會中。
音樂
烏茲別克人最尊崇的音樂,是一套名為「六套瑪卡姆」(shashmaqom)的曲目。每套瑪卡姆均是一套包含歌曲和器樂曲的組曲。瑪卡姆樂曲曲風精緻細膩、結構繁複,其悠長的樂句配上伊斯蘭蘇菲神秘主義的抒情詩,讚頌真主神秘的愛。這種高端藝術跟十九世紀中亞的王城如布哈拉、希瓦和浩罕的宮廷文化關係密切,從而亦衍生出許多曲風相同、但結構較為簡單的歌曲與樂曲,與瑪卡姆並列為烏茲別克的古典音樂曲目。由於烏茲別克人與塔吉克人混居了多個世紀,這套音樂亦為塔吉克人,特別是在塔吉克北部的居民所推崇。這種音樂一般由小樂團伴奏,以撥弦樂器如「彈布爾」(tanbur)、「都塔爾」(dutar)及框鼓「代拉」(doira)為主導,亦會加上拉弦樂器如「薩塔」(sato)和「艾捷克」(g’ijjak), 揚琴樂器「鏘」(chang)等各種樂器。這些樂器大部分也有其獨奏樂曲。這個傳統跟維吾爾的木卡姆傳統非常相像。
烏茲別克人像其他突厥民族一樣,也有演唱稱為「達斯坦」(dastan)的長篇敘事史詩的傳統。詩歌內容由歷史英雄傳說到愛情傳奇都有。演唱者稱為「巴噶什」(baxshi),演出長度依現場觀眾反應而定。這種傳統在烏茲別克南部和西北部特別流行。前者跟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的傳統風格類近,而後者則更接近阿塞拜疆、土庫曼和土耳其的傳統。達斯坦的演出不單是娛樂,更是傳統知識和價值觀承傳的重要工具。